曾經好一段時間把詩視為洪水猛獸,一句「我不讀詩」也經常掛在嘴邊。就是讀,也不過是匆匆看兩眼,「看」到了「字」。而那些「字」,對我來說就是「字」而已,也就看不出甚麼味道來。歸根究底,大概是我的急性子作崇。後來忘了在哪裡看到一句話,說,詩是濃縮萃取過的語言。也因為太精煉了,所以讀詩的時間,就不可再「精煉」了。這句話彷如當頭棒喝,讓我以後一改讀詩的方法和態度,這才慢慢體會到讀詩的樂趣。
話說回來,標題確確實實就是我讀《深淵》讀到一半時的感覺(因為無法梳理好文字之間的邏輯),就出現了放棄的念頭。後來還是把心一橫,讀完了。讀完才發現,在書後的「詩人手扎」中,瘂弦自己清清楚楚寫到了,讀詩不應該執著於去「解」,更加要去「感」。(-竟然讓我誤打誤撞,在「解」不到之下,「感」了半本詩集。)瘂弦又批評,以「純理性的思維作用去『解』詩,正如以感性能力去研究科學」,同樣都抓不住問題的重心。
這簡直就解開了我心裡面的一個結。因為我抗拒詩的另一個理由,就是,好多詩我都讀不懂。不懂,就沮喪,就想放棄。如今才知道,原來是自己一直都沒抓到重點!也就是因為一直糾纏於理性邏輯,所以才一直無法單純地欣賞詩、無法把詩讀懂。當然,有些時候還是因為自己理解力不夠敏銳吧,但瘂弦的話帶出了一個重點-詩是著重感受的藝術。讀詩,首先就要抓住詩中想傳達的感覺。他還指出,假如一首詩失去了「還原作用」(即完全不可「感」),要不那讀者是低能的,要不那首詩就是「偽」詩。我想,大概之前的我,一直是一個低能讀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