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誌存檔

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

行路難,再難也要行


第一次聽說這本書,是在序言書室辦的關於魯迅的一個講座裡。席上有一個女生,接近尾聲的時候,大家說到,終於你出書了。那書,關於抗爭。那女生,是李維怡。後來,我才陸陸續續從不同地方知道她的事。每知道多一點,就覺得更敬佩一點。也想說聲,辛苦了。是必須有這樣的一群人,勇敢地把不公義的事情,大聲地說出來。並且與之對抗。

關於這本書,怎麼說呢,就是把身體內平日刻意抑壓著的躁動抽扯撕裂開來,讓人避無可避地去直面去反思。我們有時候都逼迫自己去無視,只會問一聲,那又怎樣?我又能怎樣?並將自己安放在一個無力而為的、束手就擒的位置。甚至去質問別人,你這樣做,又改變得了甚麼?意義在哪裡?誰又能改變得了甚麼?或者,你以為自己是誰?

有一位友,讀社會學的,人很好,但她說到「我不以為這樣能改變得了甚麼」、「為甚麼要故意去搞人(中國政府)呢?」、「大家要的東西不同,自然不可能達到共識」這樣的話時,我真的,很想大叫。假如我們不去盡力改變,盡管力量微小,情況只會每況愈下。如今是,肉隨砧板上。現在不反抗不爭取,還待何時呢?

她不明白,情況正在愈變愈糟。她不明白,我們正在失去的,是很多很多。是控制言論自由,是跨境執法,是官商勾結,是廿三條再度準備立法,是功能組別與建制派完全聽命中央,是無財無勢的人的家園被毀,是許多人出賣公義與良心。

她只是說,也許是因為自己總是以客觀的角度去看一切。是的,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是第三者,可以置身事外。但是有一段話:

起初,他們把魔掌伸向共產黨人,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
接著,他們把魔掌伸向猶太人,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是猶太人 
然後,他們把魔掌伸向貿易工會,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是貿易工會主義者 
再來,他們把魔掌伸向舊教徒,我仍沒有說話,因為我是一個新教徒。
最後,他們將魔掌伸向了我,這時,已經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。
──Martin Niemöller(馬丁‧尼默勒)

有人將之改編,名為「香港懊悔錄」:
當他們要為廿三條立法的時候,我沒有站出來幫忙說話,因為我不是會危害國家安全的人。 
當他們要剷菜園村的時候,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,因為我不住在菜園村。 
當他們要鑽爆大角嘴塞爆九龍的時候,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,因為我不住九龍西。 
當他們逐個拉八十後的時候,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,因為我不是八十後。 
當他們罵搞五區公投的人想搞亂香港的時候,我沒有站出來為他們說話,因為我不是想搞亂香港的人。 
當他們要「和諧」我的時候,已經沒有人為我站出來說話,因為他們都被「和諧」了。

是的,事情將會這樣演變下去。假如我們繼續以為自己是第三者的時候。假如,我們繼續保持沉默。假如,我們以為事不關己。

最後,我只是跟這位友說,這本書你一定要看。

是的,一定要。因為,只要並非冷血,看過後必會有深深感受。最少,也會問自己一句,下一次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,我,作為一個人,要不要站出來,為自己、為別人,發聲。

4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謝謝你

有空也請來訪:
http://indivisiblebeing.wordpress.com

李維怡

樂卡 提到...

謝謝你,這本書給我帶來很多反思。

加油。

匿名 提到...

有讀者說有意思有鼓勵, 對書寫的人而言就是很大的感激了。只是你也不要太過譽了, 事實上我只想還原一個普通公民應該可以擁有的東西:有勞動,有精神生活,有經濟生活,有政治生活,願意與人互相關愛。
只不過如此。也祈願所有人都可以有這些基本生活保障。而已。

李維怡

匿名 提到...

哦,不好意思,上面的感激,是指書寫的人對讀者的感激呢。